艺术工坊|《打金砖》:最繁难的技与艺,最正直的价值观

发布日期:2024-08-24 09:56    点击次数:166

作为传统老戏,《打金砖》以吃功费力、唱做繁难而出名。该剧又名《斩姚期》《蓝逼宫》《二十八宿归天》《汉宫惊魂》,京剧、豫剧、川剧、汉剧、赣剧、茂腔、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都有演出,在戏迷中的认知度很高。但是在中国知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与之相关的评论文章不足10条,这与该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是十分不匹配的。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打金砖》剧照(下同)

8月10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在老舍剧场演出了该剧,观众反响很好。笔者通过对比京剧、豫剧、赣剧、茂腔等不同剧种、版本,再看河北梆子《打金砖》,更加觉得需要写点什么以弥补人们对传统老戏艺术特色之习焉不察的遗憾。

《打金砖》的故事较为简单,讲述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因宠爱西宫郭妃,助长郭妃之父郭荣仗势欺人、飞扬跋扈。而曾经与刘秀一起征战沙场的老将姚期、邓禹、陈俊等人,却因姚期之子姚刚的一次失误而含冤被杀。同是忠臣的马武进言反而被指谋反,愤而以金砖击头自尽而明志。刘秀酒醒之后懊悔不已,怒杀郭妃并一人到太庙祭祀亡魂,进而在愧疚中精神崩溃,猝死于太庙。

笔者曾查证过史实,刘秀与这些老臣的故事并非如戏曲中所演的那样惨烈。但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戏曲人能将这个故事接力传递?这是值得研究者、观看者和表演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首先,这个故事是戏曲文本中最擅长的袍带戏,讲述了鲜明的忠奸立场和是非判断。这是传统戏曲精神内核的根本,它通过一个故事、一些人物去传递最正直的价值观。所以梨园界有个公认的俗语: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列国。“三国戏”之所以是戏曲舞台上的宠儿,就是因为这些故事蕴藉了重要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伦理,反映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坚守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打金砖》在精神层面的表达,与“三国戏”异曲同工。一般意义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是应该也必须遵守的。但如果君不像君,比如行为不检点、偏信谗言、制造冤假错案,即使臣一时不能左右其行为,上天也不会放过他。这正印证了中国老百姓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俗语。所以刘秀在冤杀了姚期、邓禹、陈俊等多位忠臣良将后,他自己崩溃了。

其次,《打金砖》在戏曲本体上做足了功课,唱作并重。该剧涉及生旦净末丑多个行当,众多京剧名家有过令人叫绝的舞台呈现。《太庙》一折,吊毛、僵尸、抢背、跪步、蹉步、甩发等技巧的应用,既可以反映刘秀当时的心情,又能将戏曲演员的真功夫展现出来,技与戏的融合达到高度统一。谭元寿先生在60岁时曾演出过该剧,成为戏曲界的美谈;著名老生演员于魁智曾七次受邀在香港演出《打金砖》。

戏曲界曾有人戏说,“台上京剧多如山,无人敢演《打金砖》”,说的正是《打金砖》对演员的全方位考验。唱要好唱,工要好工,边做边唱,难度高、技巧高,体现了戏曲最核心的本体表达。很多剧种都将《打金砖》的刘秀这一角色视为老生演员的标杆,繁难吃重是该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它令一般演员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河北梆子《打金砖》是赵派(赵鸣岐)的代表性剧目,此次演出由赵派传人、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陈宝珠老师亲授,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青年演员王硕主演。动作上更加紧凑,唱腔上既有燕赵大地的高亢,又映现着赵派醇厚优雅的音律声腔。

此外,《打金砖》还让观众透过故事看到生活。有人看到了“红颜祸水”,有人读出了“兔死狗烹”,有人品出了“从来错误不在己(他人即地狱)”,还有人看到了“历史背后的苍凉”或“蝴蝶效应”的可怕。无论是哪一种,都给人启发。今天的观众不仅可以欣赏该剧的思想和技艺,是否也会通过舞台上的故事去反思生活中的难题?

从台上所见思考台下生活,是话剧常常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而中国的传统戏曲则以另一种旨趣抵达了生活的真实,让观众回味无穷。《锁麟囊》也好,《打金砖》也罢,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对历史的切身之感,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本。后来诞生的《花为媒》《春草闯堂》《五女拜寿》等优秀剧目,便是对这一传统的良好继承。对当代编剧来说,如何继续发扬这一传统,任重而道远;对观众而言,欣赏类似《打金砖》这样的经典戏曲剧目,是需要到一定年纪、有一定阅历后,才能品出其中的魅力。

文|景俊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